
亲子鉴定结果不一致的原因解析
- 2025-05-06
- 6
在亲子鉴定中,血液样本(血斑)因操作简便、DNA量充足而被广泛采用。标准化的血液样本采集流程不仅能获得高质量DNA,还能有效避免交叉污染与降解。以下内容依据多家权威机构操作规范和行业经验,分步骤、分要点进行详解。
1. 采样工具与环境消毒
准备一次性采血针、医用酒精棉球、无菌纱布或FTA血斑卡、一次性手套与纸质信封。
2. 受检者前期要求
采样前2小时内应避免剧烈运动和大量饮水,以防血液稀释影响DNA浓度;婴幼儿足跟采血前可先温敷促进微循环。
3. 身份确认与链条记录
现场核对受检者身份证或委托书信息,与采样卡/信封编号保持一致,并在取样记录单上签字,确保“人—物—过程”全链条可追溯。
1. 部位消毒
用医用酒精棉球消毒指尖或足跟采血部位,待自然风干后进行刺血,切忌使用碘伏,以免抑制后续PCR反应【。
2. 刺血与出血
使用一次性采血针快速扎破皮肤,轻轻挤压数次直至出3–5滴米粒大小的血滴;大人多采指尖,婴儿尤宜足跟采血。
3. 血滴转移
将血滴直接落在预先标记好的FTA血斑卡圆圈内,避免滴落过满或互相溢出;若使用纱布,可将血液滴于纱布中央并记录对应编号。
1. 自然阴干
将滴好血的卡片或纱布置于干燥通风处,阴干至少6小时,切勿使用吹风机加速或置于阳光下直晒,以免DNA降解。
2. 贴标与封存
待样本完全干透后,贴上防水标签(注明受检者姓名、编号、采样日期、样本类型),封入纸质信封并封口;信封外再覆塑封以防受潮。
1. 短期保存
常温(15–25℃)避光可保存1个月;如需延长保存期,可置于4℃冷藏环境内。
2. 长途运输
使用双层包装:内层为封口的信封或塑袋,外层为加固的纸箱;标签写明“生物样本”及“勿挤压”提示,并附链条转运单。
3. 避免高温与潮湿
运输过程中应防止高温曝晒与潮湿环境,必要时使用冰袋或保温材料,确保样本抵达实验室时DNA质量稳定。
1. 防止交叉污染:不同受检者样本须分批采集,工具一次性使用并现场销毁;
2. 防止标签脱落:标签需使用防水膜覆盖并牢固粘贴;
3. 避免过度挤压:采血后轻轻挤压出血点,避免破坏血细胞完整;
4. 特殊情况说明:若受检者近期接受输血、器官/骨髓移植,需告知鉴定机构,以便选用口腔拭子或毛发样本替代;
5. 紧急加急:如需24小时内出报告,可申请加急服务,并在申请时注明“加急检测”,机构将优先排单。
通过严格执行以上血液样本采集与保存规范,可为亲子鉴定提供高质量的DNA材料,确保后续核酸提取与分型检测的成功率与准确度,进而提升鉴定报告的权威性与法律效力。